“‘電化長江’不僅要實現船舶能源的綠色轉型,更要站在現代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層面來推動,使其成為整個長江經濟帶的統一行動。”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宜昌市市長馬澤江表示,要加快“電化長江”建設,打造“電化長江”示范區,引領船舶能源革命,助推中國內河航運綠色低碳發展。
作為三峽工程所在地,宜昌是“電化長江”的策源地之一。2015年4月,長江上的第一批岸電設備就誕生在三峽庫區的沙灣錨地。宜昌率先在三峽庫壩區開展岸電試點,通過建設錨地岸電、碼頭岸電,推動新建船舶同步安裝受電設施,掀起了一場“以電代油”的能源革命。
馬澤江介紹,目前宜昌沿江8個縣(市、區)67個碼頭建成168臺套岸電設施,岸電供電容量2.87萬千伏安,三峽庫壩區港口已徹底告別昔日柴油機轟鳴、船舶油煙四散的現象。
“岸電改造只是第一步,要把長江黃金水道建成綠色航道,必須從源頭做起,讓新能源船舶成為長江航運的主力。”馬澤江說,宜昌與三峽集團、有關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圍繞船舶的大型化、標準化,特別是綠色化、智能化,進行了一系列探索,重點突破純電動貨運船舶技術瓶頸。
全球載電量最大的純電動旅游船“長江三峽1”號、全國內河首艘氫能源公務船“三峽氫舟1”號、全國首艘油氣雙燃料三峽船型示范船舶“帆盛102”號、全國首艘油氣電三能源混合動力船舶“理航渝建1”號……近年來,一批批綠色智能船型相繼在宜昌建造下水。為引導航運企業發展先進船型,宜昌積極出臺補貼、稅收、金融等相關優惠政策,對新能源船舶、使用岸電的船舶給予優先靠泊、優先過閘等待遇。
近年來,宜昌依托占全國15%的磷礦、10%的石墨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磷酸鐵鋰等鋰電關鍵材料,延伸發展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等綠色能源產業。寧德時代、楚能新能源等一批頭部企業重倉入駐,已基本形成了涵蓋正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的新能源電池產業鏈閉環,為“電化長江”提供了強大能源支撐,注入了“零碳”活力。
“我們堅持主動作為、以點帶面,加快推進公務船舶、旅游車船、運礦車船、港口作業船舶及清江內河船舶電動化。”馬澤江說,宜昌積極引進頭部企業,加快宜昌船舶工業園枝江園區和宜都園區、新能源船舶產業創新秭歸示范基地和長陽維?;?ldquo;兩園區、兩基地”建設,全面提升電機、電池、電控系統制造能力,形成既有龍頭又有配套的完整產業鏈。
馬澤江透露,宜昌已啟動實施155艘公務船電動化更新替代三年行動,今年計劃完成更新47艘。目前,全市在建新能源船舶達到23艘。預計到2026年,全市新能源船舶制造產業規模將突破500億元。
宜昌已在全國率先開展“電化長江”路徑研究。馬澤江表示,宜昌將努力成為新能源船舶動力升級的標準輸出地、技術創新地,并加快建設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級宜昌。
?。ㄐ氯A每日電訊記者李思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