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山東港口渤海灣港集團濰坊港獲得中國船級社質量認證有限公司頒發的《碳中和評價證書》,這標志著全國首個“零碳港口”在濰坊建成。
所謂“零碳港口”,簡單而言就是通過清潔能源完成對傳統能源的替代,實現港口二氧化碳綜合零排放。“前期,我們對濰坊港生產經營階段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的量化和抵消過程進行了評價,評價結果符合評價依據準則的要求,港區完成了對溫室氣體排放總量9010.62噸二氧化碳當量的中和。”中國船級社質量認證有限公司山東公司總經理王睿智說。
港口是基礎性、樞紐性設施,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為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節點,港口也是“雙碳”目標實現的重要陣地。在我國眾多港口中,濰坊港“資歷”尚淺,屬中等規模。它是如何應對港口綠色低碳轉型發展要求,搶先一步建成“零碳港口”?記者日前來到濰坊港尋找答案。
從風電開發入手,推動能源供應轉“綠”
乘車駛入濰坊港東作業區,記者一眼就看到遠處矗立的4臺風力發電機,修長的葉片迎著海風徐徐轉動,在空中劃出一道又一道弧線。山東省港口集團濰坊港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總經理孫超說,風機不僅為港區增添了一抹靚麗的風景,更是成就“零碳港口”的關鍵。
“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關鍵時期,濰坊港從方案設計入手,為自己規劃出一條清晰的“零碳港口”建設路線。
“通過科技賦能、智慧化建設和能源結構調整,實現‘雙向降碳’,促進港口綠色低碳轉型。”孫超說,循著這一思路,濰坊港以風電開發為切入點,著手布局能源供應多能互補。
作出這一決定,是因為濰坊港有著得天獨厚的風電開發優勢:地理位置優越,距離市區較遠,腹地廣闊干擾少;港區風場風力資源豐富,且整體規模、能耗適中。
濰坊港4臺風機總功率可達26.8兆瓦。別看風機轉得慢悠悠的,一臺每轉一圈就能發電12度,每分鐘轉動9圈,四臺一年可發電約7000萬度,足以覆蓋港口碼頭設備及船舶岸電年約3500萬度的用電量,冗余電量還能通過電網供社會使用。與相同發電量常規燃煤火電機組相比,該項目每年將節省標煤2.1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5.7萬噸,減少排放煙塵1.5噸,減少排放其他廢氣如二氧化硫7噸、氮氧化合物10.5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