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電電動船舶低噪音、零排放、無污染、省人力,契合我國綠色發展戰略,但其推廣應用程度卻不如同為新能源船舶的LNG、液氨、甲醇動力船。
經濟性問題,是電動船舶推廣面臨的一大挑戰。
現階段,應用于電動船舶的鋰電池價格較高,且資金回收期限長,對于船東來說是不小的經濟負擔。同時,船用鋰電池壽命通常為10年,且容量隨使用時間增長而衰減,但船舶壽命周期一般長達30年,船舶生命周期內的電池更換進一步增加運營成本。
此外,調查數據顯示,建造一艘五星級同噸位純電動游覽船的成本比傳統動力船舶高約300萬元,且預計6年需換一次電池,費用在70萬—80萬元不等。高昂的前期投入及后期電池更換成本,讓電動船舶的研發與制造集中在頭部航運企業,難以實現規模應用。
技術瓶頸也是制約電動船舶推廣的重要因素
相對于燃油動力船舶,現階段的純電動船舶面臨著電池能量密度低、充電效率低、安全技術待突破等難題,近期內僅適合在中短途航線且相對固定的特定場景應用。
船舶航行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配套的“加油站”不可或缺
目前,國內缺乏電動船舶充換電配套設施頂層布局規劃,碼頭提供的充換電系統存在覆蓋面不夠廣、設備不兼容等問題,電動船舶在航行、停泊過程中難以方便獲得電力補充,這增加了船東在選擇電動船舶時的顧慮。
標準規范是現代社會管理的基石,對于船舶制造與檢驗也同樣適用
電動船舶發展歷程比較短,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還缺乏統一的船舶檢驗法規,各地船檢部門在執行過程中標準不統一;同時,相關充換電方式、接口標準、安全操作規程、安全配員、船員培訓等方面缺乏標準,尚未形成涵蓋船舶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標準體系。